提到相亲,你会想到什么?多数人想到的是朋友介绍或上红娘节目,毕竟我们离“媒妁之言”已有些时日。如今相亲也搭上新科技热潮,与时俱进,尤其利用“大数据”软件找对象,愈来愈受到适婚族群的青睐。

中新网客户端最近采访了多位使用“大数据”软件来寻找适合对象的人,发现使用心得落差颇大,有人顺利找到对象,也有人感觉受骗,只能说新科技的应用,未必能满足所有人。

像是今年32岁的李易,任职于成都某IT公司中层,已在这座城市有房有车。李易曾在父母安排、婚介中心的牵线下参加过无数次相亲,但却始终没能遇上那个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称)相符,性格相配的合适之人。

而IT男的工作经验让他坚信:数据不会说谎。在朋友推荐下,李易下载了一款标榜“大数据匹配”的交友软件。做完十道性格测试题,由系统判定三观类型,再根据性格类型进行异性匹配,简单几分钟,就是选择相亲对象的全过程。

不过,从李易的亲身体验来看,这种交由电脑的配对似乎没有自己想像得完美。他直言,推荐的开朗女生,除了购物没什么能聊;夫妻脸匹配的姑娘,一看就不是照片里的样子;测试题里都选的埋单AA制,怎么实际就变成了男士付帐?

也有人是幸运的,梁珊要求月薪人民币两万以上、北京本地人、四环内有房,甚至吃饭的口味、爱看电影等等。最终她在众多交友软件里认识了一位北京本地的海归博士,两人已于去年十月在北京登记结婚。

当然,大数据且想精准的配对,得支付人民币3900元,收费标准和提供的服务也多种多样,最终能不能成功也不一定。梁珊说,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她听说过的这种软件相亲案例中,只有她自己成功找到了另一半。

信源:世界日报

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