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债务占GDP的比例往往在出口疲软时上升,而在出口强劲反弹时下降。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几年能否成功避免债务危机不仅取决于国内政策,也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增长状况。

在形势严峻的2015年冬天,由于股市暴跌、人民币贬值以及有关可能爆发金融危机的预言,中国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遭到外界的严重质疑。

但两年后的今天,中国政府的经济管理声誉似乎已经恢复:中国市场和中国经济已经反弹,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庞大的企业债务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出现自201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市场将此解读为中国国内决策的重大胜利,而由于采取了严厉措施控制过剩产能以及限制新增贷款,中国监管机构的确也是功不可没。

但对此也有一种不那么乐观的解释,即中国债务占GDP的比例往往在出口疲软时上升,而在出口强劲反弹时下降,正如过去一年的表现那样。这意味着,中国未来几年能否成功避免债务危机不仅取决于国内政策,也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增长状况。预测另一轮人民币升值周期的到来可能为时尚早。即便在中国政府最新经济发展规划中削减债务的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中国领导层不太可能容忍人民币出现再次大幅升值,因为这将对出口产生负面影响。

从直观上看债务与出口之间的关系也完全讲得通:中国政府对增长目标的执着意味着,当外部需求疲软时,中国将增加投资,甚至不惜推高债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2009年的巨额刺激措施。此外从经验上看这一结论也成立: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负债比率的同比变化与出口增长移动均线具有很强的负相关性,即便剔除金融危机后实施刺激措施的时期也是如此。

过去10年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已经下降,但仍然意义重大。从2016年第一季度到2017年第三季度(基本与去杠杆化时期吻合),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从构成0.8个百分点的拖累转变成0.2个百分点的提振,折合年率的净变化约一个百分点。

因此,即便投资疲软,但整体经济增速仍从6.7%提高至6.8%。而剔除净出口因素,经济增长则应放缓近一个百分点,导致控制债务的难度更大。

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次情况是否真的不同。习近平政府已不再强调官方增长目标,但在全球经济蓬勃发展、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放缓初期的情况下,这一目标很容易实现。

似乎在2018年底或2019年年初的某个时候,这种事事如意的局面将宣告结束。届时,投资者将了解习近平政府是否真的致力于一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

来源:华尔街日报

2018-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