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超过6亿吨,粮荒问题早已不存在。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日前在一场专题报告中示警,肚子饱不算饱,大陆仍有3亿人处於”隐性饥饿”,长期面临营养素缺乏与失衡;尤其偏远山区贫困家庭,特别是儿童,营养不良导致各种疾病缠身。

20160906032545430

“隐性饥饿发生原因,关键在没有解决『质』的问题。”万建民表示,5月到贵州铜仁和湘西两地扶贫时发现,当地儿童营养状况与10年前相比,改善幅度微乎其微,蔬菜、水果、蛋白质缺乏等营养不良问题并未根除。他强调,粮食生产除”重量”,更需要从营养角度”重质”。

增加儿童孕妇死亡率

据大陆国家卫计委2015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病状况报告》显示,民众膳食结构不合理,钙、铁、维生素A、D等矿物质和维生素并遍没有达到建议摄取量。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把膳食中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称为”隐性饥饿”。多项研究发现,”隐性饥饿”会导致出生缺陷及发育性残疾,增加儿童和孕妇死亡率,严重影响国家人口品质和经济发展。

培育营养强化作物

生物营养强化技术是目前业界公认的解决隐性饥饿方法。所谓”生物营养强化”,就是利用育种或栽培技术提升农作物中,能为人体吸收利用的微量元素含量,聚焦在植物的基因强化,而不是靠合成加工添加营养素。

万建民透露,目前大陆已培育出玉米、甘薯、小麦、水稻等10多种营养强化作物品种,并在5个省市示范裁种。他呼吁并建议,国家推动精准扶贫时,应将”生物营养强化”列入,针对特定贫困区,播种当地缺乏的营养元素相应农作物,落实营养扶贫目标。

隐性饥饿

隐性饥饿指营养不平衡或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矿物质,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取情况。发生原因与膳食结构不合理、烹调失当,以及不良生活方式,造成隐性营养需求不足,但营养素缺乏并不会产生饥饿感,世界卫生组织称此失衡现象为”隐性饥饿”。

来源:旺报

201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