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舆论场持续质疑和抨击的声音下,电影《开罗宣言》的制片人和导演终于出来澄清误会了。对于此前电影《开罗会议》的人物海报中将毛泽东与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则并列在一起而没有当时代表中国参加开罗会议蒋介石的质疑,制片人赵学华坦言:“这部电影没有如网民担忧的那样,‘让毛泽东取代蒋介石去参加开罗会议了’,那种歪曲史实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而导演温德光更是直截了当地表达,“从小学高中历史课都知道是蒋介石去代表的”,“蒋介石的戏拍了一个半月,毛主席的戏只拍了4天”。至此,电影《开罗宣言》海报引起的争论或许将告一段落。
 

电影《开罗宣言》剧照
电影《开罗宣言》剧照
 
然而,如果仔细推敲整个事情,会发现有值得玩味的地方。导演温德光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是第一次遭到这么大的质疑”,甚至有网友质疑他比安倍还可耻,导致他不得不关闭个人的新浪微博。此处说明一个问题,即今天已经与毛泽东时代不同,正在走向一个更加开放、多元、包容的时代,像文革期间用毛林会师待代替朱毛会师的篡改历史的行为虽然说还不可能彻底消失,但至少已经难以像过去那样奏效。
 
正是因为这样,所有企图沿用文革期间的僵化手法很有可能适得其反,造成舆论上的负面影响。缘此,我们可以看到,电影《开罗会议》的人物海报由于给外界“存毛去蒋”的嫌疑,迅速招致外界激烈的批评和诟病,甚至质疑执政党对待历史的诚意。或许有人认为,诸如《开罗会议》人物海报之类不太妥当的做法不能代表执政党的态度,仅仅是某些人的拙劣表演而已。不排除这种说法是真实的可能,但问题上,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他们只知道这类做法的当事人都是执政党的人,所以自然容易将错误归结到执政党头上。进一步讲,有些时候,某类令人诟病的行为未必是执政党的意思,但却因为当事人属于执政党,导致执政党被迫埋单,世人的不满和质疑都会记在执政党身上,而这或许才是最现实的问题。
 
事实上,审视《开罗会议》海报在舆论场引起的纷争可以发现,中国互联网上已经隐隐存在一种对执政党不抱期望乃至不信任的趋势。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当电影《开罗宣言》人物海报被公布后,舆论在批评、指责这种做法很不应该乃至无耻的时候,已经有一种习以为常的因素在里面。当这一类人看第一眼看到《开罗宣言》人物海报后便已经下了判断,认为这又是历史虚无主义,而不需要进行更严谨的求证,等待更多事实出来再下判断,因为一些官僚的拙劣、僵化、投机、封闭已经在他们心中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乃至形成心理定势,所以最后才产生误会,制片人和导演不得不出面澄清。
 
暂时还不知道这种趋势有多大,但可以确定的是,解铃还需系铃人,这种趋势的始作俑者正是诸如一些笨拙、僵化、投机、傲慢、自以为是的严重不合时宜的官僚。没有谁从最初开始就不信任官方,毕竟不信任的结果很有可能要为此承担代价。但是,即便如此,当下中国的舆论场上已经存在这种对于执政党不信任的趋势,而每一次官僚群体的笨拙行为都会加剧这种趋势的升级和发酵。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对于这种不断恶化的趋势,当局不可不察,必须从源头处对症下药。
 
信源:方远博客
 
201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