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海外中文媒体刊登署名葛存仁、王文的文章,介绍李克强的家事。
 
李克强的父亲李奉三原名李敬德,1915年生于安徽省定远县九梓集乡。兄弟5人,排行老二。李敬德自幼聪颖过人,深得家人喜欢。被教私塾的爷爷视为掌上明珠,施以悉心教导。他不仅四书功底很好,而且写得一手好字。
 

13岁时的李克强
13岁时的李克强
 
文章披露,从1929年李奉三加入中共开始,就吃尽苦头。直到1953年全国在干部队伍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由于受到党内部分人的排挤,李奉三还被打成了“老虎”。
 
在中共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预感到该运动的可怕后果,及时携带李克强回老家避祸。
 
文章称,1966年,文化大革命在全国展开,铺天盖地的造反派们,疯狂地冲击着中国的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时任省方志办副主任的李奉三敏锐地感到这场运动后果的严重性,他忧心忡忡地说:“文化大革命这样下去,真有亡党亡国的危险。”随着学校停课,工厂停产,打倒一切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和“夺权”的浪潮一浪盖过一浪,1967年李奉三万般无奈地带着正在合肥八中读书的儿子李克强从省城回到了故乡定远九梓集乡。
 
文章透露,年仅12岁的儿子李克强随父从合肥回到家乡定远九梓公社后,看到农村变化很小,没有电灯,道路泥泞的情景,远不如省城合肥。父亲就教导克强说:“农村条件不如省城,你们这一代担负着改变农村面貌的责任,……”那时的李克强也十分懂事,从合肥背了一包书来家,趁着暑假如饥似渴地复习功课。家里条件差,上午他躲在西山墙下看书,下午又转到东山墙下看书,中午热了他跑到塘里“拐”个澡,凉快一下,上来继续看书。看到李克强如此刻苦地读书,父亲内心感到十分欣慰。
 
文章称,李奉三对子女的教育也十分严格。他常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为父者也应为子之师。经常告诫子女们:我们的家庭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没有特殊的地方,你们也不要有任何优越感。你们的路靠你们自己走,你们的事靠你们自己办。
 
1977年中共恢复高考,李克强成为第一批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学生。
 
来源:阿波罗网
 
2015-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