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在于,北京能否让国内外企业重拾对政府的“信心”。图为示意照。(AFP)

中国经济在贸易战的垄罩下加速放缓,北京进而出台一系列财政与货币政策试图刺激经济。不过有学者认为,关键在于北京能否让国内外企业重拾对政府的“信心”,否则上述政策恐怕都无法对症下药。

上个月一位53岁的上海地产商人陈天庸,透过社群媒体发表的长文“我为什么离开中国?一位民营企业主在飞机上的临别诤言”,引起中国网友疯传。他警告,“现在的中国经济就是一艘正开往深渊的太平轮。如果没有根本性改变,船毁人亡的结局谁也逃不过。”虽然这篇文章很快就从网路上被拿下,不过,根据上海研究机构胡润研究院近期调查465名富人的结果显示,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对中国经济前景非常有信心,较两年前的近三分之二大幅减少;完全没信心的比例升至14%,比去年调查结果高出一倍多;近半受访者表示考虑移民他国,或已开始着手移民。

知名中国政经专家、美国克雷蒙特麦肯纳学院(CMC)教授裴敏欣(Minxin Pei)在日本《日经新闻》中撰文指出,当前商界对政府的信心,已是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以来的低点,重建信心才该是北京当局的当务之急。

裴敏欣指出,北京过去几年一直在挥霍信用,2013年雄心勃勃但改革甚少的经济蓝图中,仍然推动不可持续的“以信贷促进成长”模式;但2017年政府却推动去杠杆政策,使许多债台高筑的私企应声倒闭。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却始终受到政府保护,此举重创民间企业对政府的信心。

他认为,商界失去信心的原因,其中政治因素大于经济因素,商界绝对不希望中国重回毛泽东的黑暗时代,但最近几年中共对商界人士的抓捕、越趋严格的控制,以及对毛氏言论的老调重弹,均让商界警觉。而美中贸易战更是致命一击,因为美国对北京的不信任,已经开始伤害到中国企业。

裴敏欣强调,“信用”是非常宝贵的资产,一旦失去就难以挽回,然而北京至今仍掩饰美中贸易战的本质是价值观冲突,而开放新闻自由、减少吹捧党政高层及松绑社会控制等议题,在两会仍然尽付阙如;若中国大陆没有彻底改变,则信心永远不会回来。

大纪元记者郭曜荣台湾台北报导

201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