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可道,非常道。”两千多年来,传出“大道”的老子的影响力在古今中外经久不衰,其著作《道德经》的中外注解之书就有三千多家,“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箴言至今挂在世人口中。其思想不仅被孔子认为云中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不少帝王、将相、先贤、学者更是从中获得启发,不吝言辞赞美,就连今天的西方学界对老子的思想也是推崇备至。

明张路《老子骑牛图》。(公有领域)

唐太宗说:“《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清世祖顺治帝赞道:“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净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

清代思想家魏源如是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而十九世纪初欧洲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一代文豪托尔斯泰对老子也十分推崇。英国两次诺贝尔奖得主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技史》中写道:“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这些大树今天仍然生机勃勃。”诚如斯言,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时期出现的百家思想的源头都是道家,皆是从道家分化而出,他们是“道”在世间运行的各种表征和折射。

两千多年来有无数人追随着老子的脚步,明了“理国、理身”之要义,甚至参透了老子不是“常道”的“道”,走上修道之路。如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就是老子之道治国化天下的典范。此外,自汉代以降,道家符菉、丹鼎等各个流派皆尊老子,留下如张道陵、邱弘济、许旌阳、葛洪等修道者白日飞升的神迹。历代帝王还常以道士为国师,张良即称自己“以三寸舌为帝者师”,余者如蜀汉的诸葛亮,唐朝的袁天罡、李淳风,宋代的苗光义,明朝的刘伯温等都被开国帝王待以国师之礼。明朝更是几乎家家向道。成吉思汗晚年也不远万里请长春子丘处机前去讲道。历朝历代修道之人更是不计其数。

然而,在当下道德败坏的中国大陆,还有多少人能透过被毛和中共扭曲的老子的身影,踏上返本归真之路?

老子传大道

现代世人多将老子视为一位哲学家,且把老子留下的《老子》(即《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当作哲学著作在批判著学和所谓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将老子与俗世的常人等同。事实上,老子传出的是“大道”,教给人的是返本归真之法。当时,随着人类道德的下滑,三皇五帝时期的大道已渐渐失去,老子就在这个时候降临人世,一方面将“清静无为”及“得道飞升”之道,下传“后圣”尹喜等仙真,为后人奠定了修炼文化,使人得知“修道”及“长生”之门,用以返本归真,超凡证圣,以脱生死轮回之苦。

另一方面,老子还阐述了人的德行和积德对于修炼和做人的重要性。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皆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德道经》写本,也多以《德经》为上卷,《道经》为下卷。这说明得道者一定是个有德之人,无德者无法得道。后世将《德道经》变为《道德经》无疑掩盖了其真义。

老子还在《道德经》中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无疑老子认为道德远远高于仁义,故曰:“大道废,有仁义。”意思是说,因为大道没有了,才追求“仁义”。在现代人的概念中,仁义、智慧、孝子、忠臣的出现都是值得庆幸的喜事,然而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大道没落、社会混乱、道德下滑的结果。

此外,老子还指导孔子,启迪孔子智慧,孔子因而得以集儒门之大成,完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之道。《庄子·天运》说:“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在孔子看来,老子的思想自己是无法企及的。

老子被奉为神仙

事实上,道家思想自古有之。从黄帝时期的敬天祭祖到殷商时期的天神崇拜,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道家到秦汉时期神仙方士以及民间信仰,再到东汉张角的“太平道”、张道陵的“五斗米道”等,直至今日,仍有许多修道人隐身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中修行,可以说,中国人对道的信仰从未断绝。

而道家修炼开始进入世俗层面是在东汉时,张道陵创立道教,老子被尊称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第十八个化身,又称“太上老君”,《道德经》则是道家基本经典之一。这与现代无神论者把《道德经》归属为宗教意义上的道教和哲学意义上的道家学说是有根本区别的。

记载先秦神仙神迹的《列仙传》首度将老子列为神仙,说老子追求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其迹出神入奇。闭目塞听内修,无上境界无思。得道合乎元气,长寿同于天地。后世的《列仙全传》和《太平广记》也都记载了其神奇的身世。

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将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这成为了道家创世说的雏形。

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中国古代汉、唐、宋、明、清等朝代有道明君,都把老子的“无为而治”当作治国安邦的理念,深知“得道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之道理。因此,这几个朝代都出现过盛世时期,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明代的永乐盛世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

然而,到了现代,尤其是中共夺取政权后,信奉马列无神论的中共将老子、孔子等先贤除了进行阶级分析和歪曲、拽下神坛外,还对其进行大肆批判。

对老子的歪曲和谬解(1950-1966)

中共建政以来,对于老子《道德经》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950年至1966年为第一个时期;1967年至1975年为第二个时期;1976年文革后至目前,是第三个时期。

在五、六十年代,不知是否是因为毛喜欢老子的缘故,中共哲学界对老子思想进行了不少研究,发表了近百篇文章,主要分歧是老子是何时的人,《老子》成书于何时,老子的思想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老子》究竟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老子的“道”指的是什么。

不妨以现当代研究老子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曾是北大哲学系教授的冯友兰,对老子研究的不同阶段为例,来看看中共是如何歪曲和批判老子的。

第一阶段是1949年前。冯友兰因尚未受马列主义影响,所以并未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研究老子。彼时,他认为孔子问道的老聃与老子并不是一个人,老子是在孔墨之后出现的,《老子》的作者名字叫李耳。此外,他从天道观、事物变化通则等角度入手论述了老子的思想,并在将其与孔子、墨子、孟子相比较中突出了老子的贡献。其一方面整理了老子关于“道”和“德”以及道德与万物的关系上的论述,另一方面整理了老子关于处世的方法、人格修养、社会理想等方面的阐述,肯定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状态。

虽然关于老聃与老子是否为同一人,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虽然冯友兰对老子思想的理解仍很表面,但至少当时的研究还限于学界内,并未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

1949年中共建政后,即开始了对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洗脑。让老一代知识分子记忆犹新的“反胡风运动”和“反右”运动,害死了不少人,也打弯了不少知识分子的脊梁,这其中就包括冯友兰等。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冯友兰编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试稿》(1960年—1964年)中,他仍坚持老子在孔子之后的看法,但由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与哲学路线斗争等观点的影响,他对老子思想的阐述和分析有了新的说法,侧重强调阶级根源,并据此进行分析内容。这也是当时研究老子的学者采用的普遍的分析方法。

冯友兰认为,《老子》是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过渡过程中的哲学形态,老子是奴隶主贵族的代表,老子的“道”是“素朴唯物主义”,老子的政治思想,也是没落贵族的思想表现,其言论“充满了没落贵族对于当时统治阶级即新兴地主阶级的批评”,如“小国寡民”的状态是“倒退的,反动的,复古主义的历史观”,等等,他还对老子的“道”进行了批判。显然,冯友兰否定了自己在1949年前的研究成果。

而还有一些学者或是认为老子代表的是没落公社农民的思想,或是反映了当时小奴隶主的要求,至于老子的“道”则指的是物质实体等。

然而,无论是冯友兰的还是其他人的观点,都没有脱离阶级分析的方法,换言之,中共那一套已成功将知识分子洗脑,并使他们的分析脱离老子思想的实质,脱离老子“大道”与“德”的密切关系的内涵,将老子世俗化,而用马列的谬论去分析,老子不再是被民众信奉的神仙,而被洗脑后的学界这样的分析加上中共有意的宣传,老子的思想就这样被歪曲和谬解了。

文革“破四旧”中老子讲经处被毁

中共建政后,与其他宗教一样,道教被视为迷信,遭到批判。1966年文革爆发后,“破四旧”席卷全国,老子等先贤也被视为“四旧”。道教众多宫观庙宇被焚毁破坏,不少修道人被迫害致死,被迫还俗。数不清的珍贵文物也毁于此时,这也包括老子讲经台和众多道观、庙宇。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就水出南山就谷,北迳大陵西,世谓老子墓。老子墓在就峪口就峪河西岸,依山为陵,陵山海拔730米,顶有天然石洞名为“吾老洞”,深不可测。据明代《重建吾老洞殿宇记》碑载,洞内有石函,葬老子头盖骨。陵山顶有吾老洞道观,存有明代《重建吾老洞殿宇记》碑及清乾隆四 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立老子墓碑2通。清代乾隆时著名学者,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周老子墓”三字石碑。

离老子墓五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地方叫“楼观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并著《道德经》的所在,附近方圆十里之内,还有五十多处古迹和道观。文革中楼观台等古迹被毁坏,道士们全都被迫离开。

再如山东崂山是道家圣地。崂山上的太平宫、上清宫、下清宫、斗姆宫、华严庵、凝真观、关帝庙中“神像、供器、经卷、文物、庙碑全被捣毁焚烧。”

在这样的氛围下,许多知识分子也被打倒,没有被打倒的也噤若寒蝉,此时老子研究也陷入了停滞时期。

(未完待续)

作者:林辉

2017-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