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被喻为经济增长第一“发动机”,然而近几年情况却不是那么好。8月7日消息,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江苏省将首次公开大批量转让不良资产,8个资产包总额48亿元人民币。公开信息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资产也有些“消化不良”了。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于不良资产也有些“消化不良”了。(图片来源:Pixabay)

不良资产是一个宽泛概念,它是针对会计科目里的坏账科目来讲的,主要但不限于包括政府、银行、企业的不良资产。金融企业是不良资产的源头,银行的不良资产严格意义来讲也称为不良债权,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期、按量归还本息的贷款。

来自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和江苏银行共计48亿元(人民币,下同)的不良资产将公开挂牌转让。这批不良资产主要由两方面组成: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本息金额合计21亿余元的144户企业债权,共组为8个资产包;以及江苏银行本息金额合计27亿余元的339户企业债权。

上述不良资产预计8月下旬,将通过江苏省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正式挂牌转让和招商。

事实上,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也难以内部“消化”。进入6月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动对外大量转让不良资产,仅6月转让的债权本息就超过600亿元。

一位知情人士向媒体表示,除了在金融资产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四大行也通过总对总的招标方式转让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包,大部分资产包都比较大,主要买方是信达和华融。

中国财政部在1999年创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华融、东方、长城)来清理商业银行体系的坏账,这几家资产管理公司如今依然在这个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从1999年到2008年,资产管理公司在四大国有银行上市前从它们的资产负债表剥离出3.5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那是中国金融系统的第一波坏账潮。

时至今日,中国金融系统的风险越来越大,以至于中共当局不断提及防控金融风险,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4月下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官方对处置不良资产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的门槛已降低,中国银监会明确将不良资产批量打包的门槛由原先的10户降至3户。

不良资产源于中国经济下滑,企业经营不善所导致的。近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情况加重,资本外逃的同时,外资企业也因经营环境恶化而撤离。外资企业之所以频频从中国大陆撤离,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土地、人工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相应减少。其次,面对互联网审查、无法律保障、市场壁垒等多种障碍,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越来越没有信心,这些都将减少外企对中国的投资。

近30年来中国靠招商引资发展,很多外资企业在中国赚取的利润没有流出去。而现在由于中国经济下滑,外资开始大规模的撤资。大量的换汇需求直接影响中国的外汇储备。一旦外汇储备不够应对汇率变化、换汇需求和国际支付,并且同时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发生,物价飞涨也会导致暴力犯罪飙升,社会开始动荡。

长江三角洲地区60%-70%的工业产值和出口额都是外资企业来完成的。而且这个地区60%的民营企业都是给这些外资企业做配套生产,是靠外资企业产业链生存的,或者靠外资企业的采购来做自营出口的。一旦这些外资企业撤走,不但外资企业直接贡献的出口和就业急速下滑,在这个产业链上的民营企业同样要倒闭。到时候整个长三角经济都要崩溃,而长三角是中国经济第一发动机,整个中国经济也就可想而知。

看中国记者李正鑫综合报导

2017-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