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权威统计数据表明,近年全球几乎有一半的奢侈品被中国人买回家了。面对慷慨大方的中国人,为什么英国、美国人士对奢侈品不热衷?定居海外的华裔人士范琪,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给出了一些答案。

中国人炫富。(网络图片)

下面是范琪答案的部分内容:

圈子和阶层

住在街对面的卡梅隆一家是典型的西方中产阶级。男主人安东尼是一家金融机构的中层管理者,太太梅丽尔是一位小学教师,收入属于上层中产之列。可每次看到这对夫妇,发现两个人的衣着打扮都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2008年年底,我所在的社区要举办新年派对。这也是我第一次出席正式的社交活动,所以特意花三百美元租下了一件老款普拉达礼服,希望它能帮忙撑撑场面。

我想梅丽尔也会在这种场合亮出自己隐藏很深的“实力”。可当晚,她只穿了一件湖蓝色的CK礼服,让我大跌眼镜。而梅丽尔对此的解释是,选择CK符合她的中产阶级身份。

梅丽尔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山鸡不会因为背上插了几根五彩斑斓的羽毛就变成孔雀。其实,美国人也不是不喜欢高端品牌,但奢侈品的消费者大多只限定在固定人群,比如企业金领、时尚界人士、演艺明星、职业运动员等。

西方人没有“面子”的说法,人们不会因为虚荣心而花几个月的薪水去买一双路易威登的鞋子。不仅成年人如此,年轻人也完全不会打肿脸充胖子。

有一次在超市遇到梅丽尔的儿子马克,看他正在认真地挑选李维斯牛仔裤的打折款。我问他为什么不去专卖店购买刚上市的主打新款,马克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

我父母并不是什么有钱人,即便我穿上李维斯的新款,也变不成富二代。再说18岁之后我还要赚钱养活自己,那时就更没有什么钱买名牌货,所以现在这样挺好。

看着一脸淡然而满足的马克,我开始心疼当初租用那件普拉达礼服用掉的三百美元了,爱面子可真能害死人。

个性与品位

慢慢地,我发现西方人之所以对大牌奢侈品不那么感冒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在英美国家能够买到的品牌实在太多,人们的选择面很宽。

有一年圣诞节前,和同事珍妮去逛梅西百货。因为早就听说珍妮从祖父母那里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她平时的消费水准也和普通的打工族不一样,所以很好奇她会给老公和儿子买什么贵重的礼物。她很快选中了两条男士围巾。

我拿过价签看了一眼,天哪,还真是不便宜呢,和临近柜台的博柏利简直不相上下。我问珍妮:既然价位都差不多,怎么不给你老公买那条博柏利的格子围巾?

珍妮用不解的眼光看着我,拿出围巾,从花色到样式,从设计到质地,说得头头是道。

最后,她问我:价格相差不多,性价比却不一样,如果换成你,会选哪个?当然是品质好的那个呀。我为什么要为那些大牌的天价广告费买单呢?几句话说得我哑口无言,西方人注重现实,不玩虚的,这点我算是领教了。

个人与家庭

越深入西方人的生活,我就越觉得他们的金钱价值观与众不同。相较于用奢侈品来往自己身上贴金的中国人,西方人则更愿意把钱投入维系家人情感以及家庭基础建设上。

蒂芙妮是我常去的那家健身会所的瑜伽教练,日常生活中她总穿着很休闲的平价衣服进进出出,所以当她告诉我为了去看一场丹佛野马队的比赛,她居然给全家每个人都买了一套四百美元起价的标准橄榄球套装后,我半天都没有合拢嘴。

我问:蒂芙妮难道不想用这些钱给自己添置一些上档次的新衣和鞋子吗?

她眨着一双湛蓝的大眼睛微笑着说:和装扮我自己相比,我更愿意花钱为家人做一些事情。很多人都认为西方人的亲情观念淡薄,家庭概念也不太强,可事实上,西方人是十分重视与家人的感情联络的。

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有些人倾尽金钱把大牌穿在身上,而西方人却用金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为家人和家庭谋福谋利,哪个更有价值?你的答案是什么?

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