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经济评论家叶檀在东方产经“沪港论檀”专栏表示,虽然当前中国居民并没有感觉到通胀的到来,但实际上中国的通胀已经在路上,全面通胀风险大升。生产领域价格已经发酵,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增速迅速走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PPI同比上涨5.5%,创2011年9月以来最高,环比上涨1.6%,环比连续6个月正增长。

从分项数据看,中国生产领域的通胀主要受黑色金属冶炼、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冶炼等推动。原因容易理解,在中国去产能、去库存政策的指导下, 大陆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工业行业品价格大幅上涨。比如焦炭价格、焦煤期货价格年内涨幅均超过200%,动力煤价格翻一番,钢铁价格几乎翻一番,再也不是之前的白菜价。

2017年会延续去产能、维持原材料高价,“三去一降一补”仍然是今年中国经济的主要任务,供给减少将继续为工业品价格提供支撑。今年中国的经济工作重点是抑制资产泡沫,防范系统性风险,因此前些年吸纳大量资金的房地产市场将进一步冷却,股市暴涨的机率也不是太大。

大陆超发的巨量资金必然寻找新载体,去产能下的工业品就是这一新载体。巨量资金集中进军某个领域,该领域产品价格就大涨特涨。2015年中股灾后,A股市场吸纳资金的能力下降,像一块再也吸收不了资金的海绵,巨量资金寻找新的蓄水池,先进军一线楼市,再进军二线楼市,所到之处房价欣欣向荣。随着人民币贬值,也有一部分资金选择出境,香港保单、海外房产等出境手段炙手可热,直到中国采取措施进行遏制。

2016年期货市场承担了分流资金的作用,从化工品到黑色系,再到棉花等轮番大涨。从过往形势看,农产品领域尚未充分爆发,随着中国抑制资产泡沫的推进,这个领域很可能成为巨量资金进军的一个方向。也就是说,农产品领域的通胀即将爆发。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以及美国等财政刺激政策的实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走强。受限产协议的影响,国际原油价格也延续强劲势头。自2016年1月以来,IMF全球初级产品食用品价格指数、能源价格指数,以及工业原料价格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今年人民币汇率震荡走弱的概率较高,进口价格也将持续上行,推动原材料出厂价格,形成输入性通胀。

中国生产领域通胀已成为现实,今后不只是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的通胀也将高企,CPI将进一步上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CPI同比上涨2.1%,环比上涨0.2%,2016年全年同比上涨2%。12月CPI上涨主要是受鲜菜、能源等因素影响,由于涨幅不是非常大,因此普通居民对通胀的体验不是很强烈。

受中国过年的影响,鲜菜、肉蛋等食品将出现季节性消费旺季,价格将进一步走强。此外,受母猪存栏低位影响,猪肉供给将继续收缩,猪肉价格也将继续上涨。值得注意的是,大宗商品和原油价格的上涨已经开始传向下游,CPI中交通工具用燃料的价格同比增速已经由半年前的-11.5%飙升至12月份的10.6%。中国生产领域的通胀已经开始传导给消费领域,未来这种情况仍将延续。

全球通胀压力也在上升,花旗通胀指数衡量实际通胀相对于市场预期的差异度,据2月初数据,于亚太地区,“花旗通胀惊讶指数”创出2011年9月以来的最高值,欧元区则是2011年10月以来最高,新兴市场则是2012年5月以来最高,这是过去5年从未出现过的状况,而全球经济还没有到达通胀所显示的高位。

全球主要央行大发货币,现在显示出了威力。如果今年油价等上升,全球通胀压力就像不断膨胀的汽车。国际市场通胀压力上升, 大陆市场通胀从生产领域传至消费领域,2017年货币购买力会进一步下降。在这个时代,谁还会去存一大笔钱等着贬值呢!

来源:东网

2017-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