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1年03月12日讯】11日中共人大闭幕会上,李克强在两个小时的记者会上,透露出一些“大实话”,引发舆论关注。有分析认为,李克强的大实话暴露习近平的三大尴尬。

每年的中共人大闭幕会,一般都由中共国务院总理回答记者提问。去年的人大记者会上,李克强爆出中国六亿人口月收入仅千元的实情,让习近平脸面无光。

外界认为,今年由于中共建党百周年,再加上习近平为争取连任进一步集权,而李克强的总理权力却被削弱。这使的李克强在记者会上已经没有任何个人的发挥余地。

不过,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记者会上,李克强也有意无意的说了不少大实话,这更突显了习近平的尴尬。

时政评论员钟原在《大纪元》刊文说,按照中共的规矩,作为中共总理,李克强在人大会议上做报告,自然也就成了出席记者会的不二人选。但这也成了中共总书记一大尴尬。

作者认为,作为一号人物的习近平此时没法亮相,主要因中共都觉得不合法。总书记无法出席两会记者会,实质是大尴尬。

而李克强出席记者会,是否能完全按照总书记的思路回答问题,近年成为记者会的最大看点。中共总理不是机器人,他也要试图保持权威和形象,回答问题不可能100%照本宣科,有时不得不讲些实话,这也恰恰是总书记担心的。

文章认为,习近平有三大尴尬:一,总理李克强若露脸、博得好评,习自然没法高兴;二,李若不同调,马上会引发热议,让习难受;三,李若言语出格、甚至出错,习同样面上无光。眼看着李出场,习却不能100%驾驭,也让习尴尬。

文章说,习还有更具体的“尴尬”。一般一号人物负责对美外交,二号人物不参与,但记者会上却需要回答美中关系问题,特别是当前的敏感时刻。外交部在国务院之下,直接由习掌控,但李在记者会上无法回避外交问题,习近平同样鞭长莫及。

作者说,此次人大记者会上,在台湾、香港、美中关系、病毒溯源等问题上,李克强重复了套话,却避开了极端的说辞;面对自己主管的经济、民生问题等,李有所发挥,也讲了一些实话。

记者询问疫情导致的就业、收入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和消费需求问题,李克强没有直接回答,但他举例时有意无意地说了实话。

他说,疫情后“我到地方考察,看了不少店铺,在一个小店,店主跟我说:3个月没有营业了……在场的20多位员工都说:店里管吃管住,不让我们下岗”。

文章说,过去的一年里,李克强一直在强调扶持中小微企业,他举例应该是想证明,中共补贴了企业。但他没透露20多人到底算就业,还是算失业?李还说,看了不少这样的店铺,既然如此,GDP增长2.3%从何而来?

李克强也提到,2021年仅“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4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909万人”“还要为两亿七八千万农民工提供打工的机会”。钟原说,这表明,连“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400万人”都无法全部就业,农民工又会怎样呢?

作者认为,李克强试图解释,“现在中国的灵活就业正在兴起,已经涉及到两亿多人。有的人一人打几份工。”这等于再次变相证明,中国差不多有两亿多人处于失业状态。

另外,李克强回答科技“卡脖子”问题时说,“科技要自立自强……这和国际合作、同行交流是并行不悖的……封闭不会有前途,断链对谁都没有好处。”

作者说,李克强这句话基本上也把科技“创新”的老底揭穿了。

李克强还说,“民生方面的事很多,我们要在发展中持续改善民生”。

作者认为,李克强没有说,中国实际并未真正脱贫,但他举例时也勾勒出了中国农民生活的窘境,所谓的脱贫、振兴农村不过都是虚假的口号。

5日,中共人大会议开幕式,李克强做政府工作报告时,也谈到脱贫问题,他强调,要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分层分类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脱贫。

李克强的“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脱贫”言论,与外界批评习近平大搞政治、运动式脱贫一致。当时有报导称,这是李克强太紧张读错了字,但也有人质疑李克强有意把“返贫”读成“脱贫”。

不少大陆受访民众揭露,疫情之下,中国社会底层民众的困难加剧,官方宣布全国脱贫,基本属于自欺欺人,就是宇宙级笑话,一些家庭只能勉强维持温饱。

(记者李芸综合报导)